.:.信:使
逆反心理的严重危害
0
0

最近一些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,就是逆反心理的危害,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。

 

网上对逆反心理的描述是:认识上的偏见、观点的极端、情绪的抵触、行为的放纵,容易对正面宣传作不信任的反向思考,对正面人物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,对不良倾向大喝其彩,对规则纪律蔑视对抗……

 

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。有理论说,孩子在三岁左右有个叛逆期,表现为逆反、任性、控制欲强、唯我独尊,背后是强大的自我意识。家长应耐心引导,让孩子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开,在玩耍中体会“忘我”之乐,在与人互动中学习分享、合作等。

 

一些大陆家长的党文化严重,对孩子教育时方式不对,比如粗暴、苛责、打骂等,会使孩子形成与人对立的性格,小时候被动忍受,但内心充满逆反和仇恨。长大后还是好似一个“叛逆三岁”的“情绪巨婴”,条件反射式的,让往东偏要往西,对人有明显的隔阂、对立、戒备、警觉、不信任,又极度渴望被人认可、喜爱、关注、夸赞。

 

这样的人在任何团队中都很难融洽,遇到一点不如意就当面争执、背后抱怨,寻求偏袒和理解,自己不能受委屈,自己不能被误解,自己必须被认可…… 一方面,一点不能被人说、一说就炸,另一方面又特别希望强加于人,别人不认同自己的观点就不满。

 

万事以我为大,不然就对环境充满了偏见和不满,甚至闹翻天。再阳光的环境,也会因为大家不是以“他”为中心,没有令“他”顺心如意,而被描述成一片阴暗。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,而不是善待他人。

 

这种性格问题在婚姻、交友、工作、合作等方面都能反应出来,使得婚姻容易破裂,朋友容易绝交,团队合作更是谈不上,绝对不是招工单位想要找的team player.

 

逆反心理也与现代文艺作品有关,很多作品通过美化“霸道总裁”、“刁蛮公主”等角色,将桀骜不驯赋予了性格魅力,“老实人”、“顺民”等角色则被演绎得令人鄙夷。颠倒了审美观和是非观,善良老实的被嫌弃,傲慢偏激的被推崇。逆反心导致容易反感人,内心的不恭顺导致看人不顺眼。

 

家长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有善心、爱心、耐心,才能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,学会以顺应的角度,正面看待事物,学会对人的包容、尊重和理解,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矛盾和委屈,而不是像那些年轻的枪手,认为被“霸凌”了而想要毁灭世界。

 

再扯远一点,借用《红楼梦》来比喻说明一下:

 

“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”,黛玉和宝钗相比:一个叛逆,一个传统;一个任性,一个理性;一个负面,一个阳光;一个心比天高,一个知足认命;一个锋芒毕露,一个藏愚守拙;一个处处在意自己的感受,一个处处替别人着想;一个自我强大,一个内心强大;一个作天作地,一个顾全大局;一个活成“爱情悲剧”的牺牲品,一个活成被曹公赞为“山中高士”的“人间清醒”。

 

同样生活在大观园,黛玉感觉“风刀霜剑严相逼”,四处寻愁觅恨,人人都是假想敌;宝钗则善解人意,人见人爱,心情愉悦。人见人爱并非因为一些人解读的“世故圆滑”,真相是,善良就是最好的“人际润滑剂”,黛玉对宝钗的成见,不就被宝钗的真诚善良化解了吗?

 

黛玉从小丧母,缺乏了母教,又读着《西厢记》等古代的言情小说长大,内心对人充满戒备和疑虑,不相信任何人,即使爱宝玉也是对他充满了不信任,动不动“玻璃心碎一地”,哭天抢地的,很像是“封建大家族的叛逆少女”;而宝钗却是读传统书籍长大的,行事谨守传统,处处善意考虑别人,从不与人难堪。

 

脑子里装的不同就成了不同的人。一个以阴暗自私的心理解读一切,一个以阳光善良的心理解读一切。同样的环境,她们的所见却截然不同。

 

有人很欣赏黛玉的“真性情”,想哭且哭,想恼且恼,毫不掩饰锋芒,不怕得罪人,而觉得宝钗虚伪圆滑。我也曾这样解读,无非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,而宝钗的美德是我够不着的,就有种难以描述的“酸”,不相信有人真那么好,就像黛玉最初觉得宝钗“心里藏奸”,就是疑心下的猜忌。后来当真的读懂《红楼梦》后,就转变了观念,知道了怎样以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了。

显示0个结果
您的回贴

请直接或化名后发贴。

©2024 天潮 信使

联系我们

若您需要帮助,请给我们写信!

正在发送...
   

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

or    

Forgot your details?

Create Account